鼓乐器简单介绍:
契丹套鼓
古代契丹民族膜鸣乐器。见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库伦旗1号辽墓墓道北壁的壁画《契丹人出行图》。五只大鼓平行连缀成组,鼓面向上,悬于五根交叉的立柱内侧,五人同时敲击演奏。
棋子鼓
土家族膜鸣乐器。流行于湘鄂川黔交界地区。用桐木或松木为框,两面蒙牛皮,面径24─35厘米,高15─18厘米。夹在两膝间或系绳置于身前演奏。用于薅草锣鼓及各种形式的合奏、龙舞、狮舞和花灯音乐伴奏。
羌铃鼓
羌族膜鸣乐器。亦名“羊皮鼓”。羌语称“切欧兀”、“日木”。流行于四川汶川、理县一带。鼓呈圆形,直径约33厘米,高约10厘米,单面蒙羊皮。鼓柄置于正中,鼓边拴有小铃和铁片。鼓槌竹制,上端微呈弓形。奏时左手从背面握鼓柄,右手持槌敲击。演奏技巧有单击鼓心、鼓边和混合敲击三种。鼓心声音沉闷、粗犷,鼓边声音清脆。是宗教祭祀巫舞的主要伴奏乐器。
手鼓
朝鲜族膜鸣乐器。流行于吉林、黑龙江等省。鼓框为宽4厘米的木质圆圈,直径21.4厘米,蒙牛皮或羊皮作面。框的一侧装有长9厘米的鼓柄供手握。鼓槌木制,长26.6厘米。奏时,一手握鼓柄,一手持槌敲击鼓面。用于舞蹈伴奏或边舞边敲。
双鼓
夏尔巴人膜鸣乐器。流行于西藏日喀则地区。由形状、高低、大小相同而音高不一的两个鼓组成。鼓腔木制,两头蒙以羊皮。两鼓面之间用皮条连结,可随时调节鼓皮松紧。演奏时,置鼓于地,两手各拍一鼓,节奏相交替,有独特的音响效果。用于歌舞伴奏。
双面环鼓
回族膜鸣乐器。应用于宁夏文艺团体。鼓框木制,两面蒙牛皮。鼓面直径约100厘米,外围设一钢圈,圈上套若干个小钢环,并设四个把手,两人执活把举起,边击边转,鼓声、环声齐鸣。常用于歌舞伴奏。
水鼓
德昂、傣等民族膜鸣乐器。又称“抬鼓”。德昂语称“格楞当”;傣语叫“梅藏嘎”。流行于云南保山、德宏等地。用一段整木挖空为框,上大下小,两头蒙以附于铁圈之上的牛皮膜面,用皮条相对绷紧。鼓身侧面中部开一孔,演奏前灌入适量的水或酒,润湿鼓身、鼓皮增强共鸣,因此得名。多用于舞蹈伴奏。演奏方式依鼓之大小而别,小鼓系以绳带由一人挂背,两人边击边舞;大鼓由二人用杠扛抬,一人持槌边击边舞。两端发不同音高,音色深沉、庄重,余音不长。常与芒、钹等合奏。
免责声明: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友情提醒:为保障您的利益,降低您的风险,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。